互動與交流|制造繁榮三部曲“制造—精造—智造”
近日,正在籌劃《工匠精神2》的曹順妮女士再次到訪豐林集團,在與創始人劉一川先生交流探討之余,曹女士為豐林骨干員工帶來了一次生動的演講:《制造繁榮三部曲“制造—精造—智造”》,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案例讓員工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力量。
演講內容精選
(一)
我覺得制造—精造—智造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三部曲,《工匠精神》之所以廣受好評,恰是迎合了當下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呼喚。精造是制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和聶圣哲先生的多次探討,同時受到以下現象的影響,我決定把聶先生的精造理念寫成《工匠精神》一書。
一是受當下社會現象的觸動。比如去年的毒跑道事件,學校跑道用有毒的垃圾修建,學生每天在這樣的跑道上鍛煉,不但沒有強身健體,反而傷害了身體。我們經常說把孩子當成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但是我們給他們提供的產品卻是沒有生命保障的。
另外一個現象就是中國乃至世界制造業的衰退。過去三十年我們依靠資源驅動去促進城市發展,但是現在,資源型城市在不斷衰退,普遍的表現為產品結構單一、產能過剩、生態環境惡化。比如上海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曾經是中國的制造中心,但是現在人們還在使用的上海制造產品卻屈指可數,現在的上海漸漸轉變成了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第三產業的占比達到70%,制造業的GDP占比卻在逐年下滑,并即將低于24%的警戒線。如今,上海提出了“再戰工業”的理念,證明了任何的金融、貿易都要依附在實體經濟之上,才能發展得更踏實。20世紀50年代,美國是世界制造的中心,擁有全球約40%的制造業,但是到了本世紀初已下降到了20%,制造業在美國也出現了大比例的下滑,這是因為二戰后美國把工廠搬到了國外,當制造中心和研發中心長時間分離的之后,研發能力就會出現下滑。與上海的情況不約而同的,川普上臺后的競選口號就是讓美國重新強大,讓再工業化重新制造美國的繁榮。由此可見制造業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二)
聶圣哲先生早在2014年就提出中國精造的理念,即用50年的時間,使得中國變成精造強國,而不是制造大國。聶先生為《工匠精神》作序《捷徑是最大的彎路》中提到,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發展就是走了捷徑,曾經1940年代,上海、天津、廣州等地中國制造的某些產品的質量已經和世界上老牌工業國家的產品質量不相上下了,最后卻因為走了捷徑而拉開了差距,使得如今中國制造業即將邁入崩潰的邊緣。在中國,精造的反面我們在“3·15”晚會上看到了太多,工廠直接把資源變成了垃圾,而不是產品,因此,我們是時候去告別低價廝殺了,我們買殘次品就是鼓勵企業去生產殘次品。這就是為什么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他們講究的是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物盡其用和經久耐用的才是好產品。
今天翻看了劉一川先生的文集《實踐與思考》,一川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創業之初就提出了“企業的價值是為社會承擔責任”,正是這樣的理念讓豐林腳踏實地地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績。
(三)
德國和日本之所以是制造強國,是因為他們都以技術立國,并重視職業教育。正如一川先生提出的“豐林最大的優勢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企業做得好不好,還是要靠人,要靠手上功夫嚴謹、經過專業培訓、靠技術去實現價值的人。
德國提出了工業4.0,而標準化就是工業4.0的基礎與前提,更是德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2012年底,德國標準化協會已頒布的標準累計達33149個,標準化會帶來使用效率的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德國采用“教育雙軌制”,即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一樣重要,約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會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并且德國制造業培訓在所有的行業培訓中占比最多,約35%。而中國的情況卻正好相反,約70%-80%的青少年都去接受高等知識教育與培訓,培訓孩子怎么在考試中拿到高分,而接受職業技能教育的少之又少。針對此現象,2012年博世集團董事長菲潤巴赫提出:“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采納我們的培訓制度,去培養那些擁有高技能的藍領工人。”
聶圣哲提出:要實現中國制造升級,就要先精造,再智造。只有中國精造才能救中國經濟。而中國精造不僅僅需要國家政策的調整,還需要培養幾千萬一流匠人,讓匠心和匠魂成為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這樣,中國精造就不會成為空中樓閣,中國精造之夢就能成為現實,中國制造就能完成向中國精造的轉型。只有中國精造思維在各個領域中做到無孔不入,我們的中國制造就可能達到德國制造和日本制造的水準,制造業才能繁榮。
精造就是要“在現場,拼盡全力,持續的改善”,不選擇捷徑,腳踏實地使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好。
通過跟一川先生的談話,我發現一川先生骨子里就蘊藏著精造的思想,他時常會想,豐林發展了二十年了,二十年的企業身上是不是也有一些惰性,創新力會不會出現不足……正是這樣的自省精神,讓豐林集團邁著堅定的步伐躍居行業前列,走向世界。
曹順妮女士是精造自媒體創始人、上海工商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創業公社創業導師,代表著作為《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