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經濟寒冬下,這家企業依舊是現金奶牛(轉載)
在停工、破產氛圍籠罩的實業寒冬下,豐林集團的生產車間,卻是機器轟鳴,龐大的翻板機,把散發著木料香氣的巨大人造板,一張張翻轉過來,惹得參觀者們脫口而出:真是巨大的印鈔機啊!
聽到這個比喻,豐林集團創始人劉一川先生哈哈大笑道,要讓“印鈔機”賺錢還真不是容易事兒,國內同等規格的人造板生產線,能盈利的沒有幾條。
而豐林集團就是那賺錢的極少數。查閱2016年三季報,豐林集團三季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7237萬,同比增長45%。
當產能過剩、企業成本提高、投資預期降低、經營風險積聚等因素疊加時,中國企業要賺錢,難上加難。面臨同樣的市場環境,為何豐林集團感覺不到經濟下滑的寒意,反而保持逆勢上漲?
參觀完豐林集團明陽工廠的生產線后,我們看到能夠對抗經濟下滑周期、成為現金奶牛的企業特質:
專注
20年專注一業——人造板。
1996年,豐林創辦,生產出廣西第一張中密度纖維板。2011年,豐林上市,成為廣西第一家上市的林業企業。
20年專注一業,豐林集團擁有了南寧、百色、廣東惠州的4個人造板工廠,1家營林造林企業,年產人造板近八十萬方,擁有產權林地二十多萬畝,實現林、板一體化。
專業
專注成就專業。
豐林集團自主研制的B/C級環保阻燃板已用于北京奧運乒乓球館、北京國家圖書館和其他重要公共建筑、車輛船舶,是目前國內替代進口產品的首選環保阻燃板品牌之一。
獲得專利技術的阻燃板,在對安全性能要求較高的公共場所中廣泛運用,另外,豐林集團研發的防潮板,各項指標也是領先國家標準。
2015年,豐林集團推出了生物質豆粕膠及無醛添加系列板材,各項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推向市場后供不應求。
創新
專注成就專業,專業才能創新。
身為一家林業企業,豐林集團也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擁有區科技廳認定的“廣西木質板材加工工程技術中心”,區政府授權的“廣西林產加工產業工程院”,國家木竹產業創新聯盟認定的“功能型纖維板專業實驗室”、“輕質纖維板新產品創制基地”、是廣西自治區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中心、廣西制造信息化工程示范企業、自治區產學研用一體化企業、廣西創新型企業、廣西創新工作室,擁有人造膠粘劑開發室、功能人造板試驗室及人造板工藝模擬試驗室等8個專業實驗室。
截止目前,豐林集團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
人才
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完成。
令創始人劉一川先生頗為自豪的一點是,豐林集團這個平臺上,聚集了行業的NO.1人物無數。公司董事、總經理王高峰先生,就是人造板行業的NO.1——中國的第一張人造板在他手中誕生。
從事人造板行業工作30余年的王高峰先生,獲得多項省部級科學進步及新產品優秀成果獎,參與多項人造板國家和地方的標準制定,是人造板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領域的專家。
2013年12月,王高峰先生被國家林業總局授予林業系統首批特級職業經理人資格,是中國人造板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人士。
選人、用人、培養人,把專業人才留在豐林集團,是創始人劉一川先生經營企業的秘訣之一。從車間一步步干起來的小伙子李天華,在豐林工作12年后,成了明陽工廠的常務副總經理。
而公司的首席信息官王筱東,曾獲得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獎,被劉一川先生挖到豐林集團后,給他施展才能的機會。
當工業4.0概念在很多企業眼里還很模糊時,豐林集團的IT精英們,已經搭建好工業4.0的完整架構:
建立了混合云數據中心,實現集團數據統一存儲與處理;
構建了廣西第一個K/3 Cloud ERP項目,實現內部資源整合與上下游供應鏈對接;
研發出全國人造板行業的首個激光三維測量系統,實現對木片體積的全自動測量,精度達千分之五,改善了生產原料含水率超標的行業難題;
研發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實現倉庫庫存的精準管理和產品全程追溯等等。
所以,在豐林集團,壯觀的生產線上,幾乎見不到工人。
(三個左右工人守著幾十臺顯示器,即可操作從選料到包裝等十幾個生產環節)
高度機械化、信息化的大工業生產模式,使得人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在未來兩年內,在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的前提下,人力成本仍有一定的壓縮空間。
如圖所展示的,豐林集團的廠區地面干凈得能照見人影,沒有嗆鼻的氣味,只有機器轟鳴和淡淡的木料香氣。在人們印象中,人造板生產車間應該是塵屑漫天。有一位同院參觀時大呼不可思議,在他之前參觀的十幾家人造板企業,都是臟亂的生產環境。
細節決定成敗。精造企業,不但在技術上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生產環節和過程也一樣無可挑剔。
實在無法相信工廠能如此干凈,我用手在車間的窗臺上抹了一把,手上沒有任何灰塵,比北京街道上的椅子還要干凈。
出了車間,發現煙囪冒著滾滾白煙,有人問總經理王高峰先生,這不污染環境嗎?
王總回答:我們的煙囪冒出的是蒸汽,不是煙霧。工廠有實時監測系統,一旦超出標準,就會報警。當地環保局、居民都可以在網上隨時查看我們的排放數據。國標排放是120毫克每立方米,豐林一直在30毫克左右,遠遠低于國標。
大家跑去一看,實時數據顯示如下:
“只有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企業才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精造。”創始人劉一川說,精造產品,永遠有市場。
滄海商學院的另一位同院做了一個比較,豐林集團的廠區,與日本、德國企業很像,整潔、有序,環保。
劉一川先生說,這兩年到豐林來學習的日本同行越來越多。
半天的參觀,給每個人留下了更多的好奇,豐林集團的惠州、百色工廠又是怎樣的?
留個懸念。
對于這樣的精造企業,一次參觀顯然是不夠的。接下來精造自媒體和滄海商學院還將繼續到豐林集團調研。